一场比赛动辄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职业世界拳王的收入水平真如大家说的那般夸张吗?今天,WBA羽量级世界拳王徐灿带你揭秘世界冠军的真实收入:
2020的福布斯体育富豪榜早在上周公布,四位拳击手进入榜单前30名,其中3人进入前20名。
尽管疫情对拳击的影响要远大于足球、篮球、橄榄球、高尔夫等赛事频繁的项目,但几位当今顶尖拳手还是凭着一两场比赛成为体坛收入名列前茅的富豪。
WBC重量级拳王泰森·富里5700万美元;
WBA/IBF/WBO重量级拳王安东尼·约书亚4700万美元;
前WBC重量级拳王德昂塔·维尔德4650万美元;
WBC/WBA中量级拳王兼WBA超中量级拳王阿瓦雷兹3700万美元;
重量级拳王:巨人般的影响力四位进入前30名的拳击手有三位是重量级的,一位是泛中量级的。
如果我们再回想过去十几年乃至二十年,拳坛顶尖富豪是重量级的泰森、霍利菲尔德,泛中量级的霍亚、梅威瑟、帕奎奥,就会发现一个特点:
最赚钱的拳王们基本是在重量级和泛中量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其他十几个级别就不具备票房吸引力,不能出现超级大赛吗?
是的,从专业的拳击角度看,在其他级别也许能出现不少观赏性极佳的比赛,但从收入、票房的角度看,确实只有重量级和泛中量级能涌现出那种最赚钱的超级大赛。
比如1990年140磅级的WBC/IBF统一战老查维兹/梅尔德里克·维塔克之战被评为九十年代最佳拳赛,可是那场比赛两人收入分别是140万、100万美元,远不如同年泰森对道格拉斯热身性质的比赛(600万/130万)。
重量级拳王们吸引力强、票房价值高是因为他们占据了拳坛的最高级别,重量级的拳王就是拳击界的最强拳手,因此拳击观众们愿意为这个项目的最强者贡献金钱、堆积票房。
从百年前的邓普西、腾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泰森、霍利菲尔德、刘易斯......
毫无疑问,重量级的高手们一直是拳坛的印钞机。
中量级拳王:每个成年男子的梦想而泛中量级,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是跟欧美主流拳击市场的男性观众平均身高体重近似的级别(147磅级到168磅级),这让那些铁杆拳迷有潜在的心理代入感。
同时,泛中量级也是参赛拳手最多、竞争最激烈的级别,名将辈出、厮杀激烈,比赛场面兼具大级别的狂放暴戾和小级别的灵活快速,比较容易诞生激烈的对决,也容易造就高票房高收入。
当年的拳圣罗宾逊,到八十年代四大天王、跨世纪的四小天王等,他们后面又出现了更强的梅威瑟、帕奎奥,将拳击票房、收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小级别:亚洲人的主阵地次中量级以下级别往往收入锐减,这一方面是因为小级别总让某些观众有些“能打的过他的大级别普通冠军太多了”的潜在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级别多以亚洲拉美拳手为主。
日本、菲律宾、泰国的首位职业拳击世界冠军都是来自112磅蝇量级。而主流市场美国和英国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拳手有限,也就无法获得高票房。
比如135磅轻量级大神级的技术大师洛马琴科,尽管已经是三级13场夺冠,尽管其成就可以跟泰森(12场冠军赛胜利)相提并论,但据外媒公布的数字来看,现在每场大约只有150-200万美元,跟刚拿冠军的泰森相差无几。
更小级别,哪怕是P4P之王、四级冠军冈萨雷斯也不过接近过百万美元出场费,作为他对手的115磅超蝇量级的埃斯特拉达、斯里萨克特在残酷的“超蝇(量级)会战”中只能拿到20万~30美元左右的出场费。
即便在同一级别,因为拳手间的名气、成就、知名度的差异,也会带来身价、收入的明显差距。
以最近重量级为例,奥运会金牌得主约书亚,被认为是含着金匙入行的天才,所以早早拿到千万级的出场费。
而“青铜轰炸机”维尔德尽管有奥运会铜牌,但被看作基本功欠缺、体型偏瘦的另类,用了六年多才冲到冠军赛上,早期大部分场次的出场费在150-200万美元区域。
同为重量级冠军的WBA冠军曼纽尔·查尔更惨,无人问津的他每场只有几十万元。
安东尼·约书亚总体来说,拳击圈的收入金字塔更陡峭,同水平间的收入差距更大。比如梅帕在次中量级期间单场收入在2000-3000万美元,而他们的对手往往只有100-300万美元的收入。
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当,每个拳手都更努力、更敬业地往上攀登。因为他们知道,多爬上一级台阶,收入会成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