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追逐是短道速滑的魅力,本地18岁小将陈谞晅在冠病危机期间回归热带,不得不在旱地训练,但仍心系奥运,力求滑进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赛场。
如果说花样滑冰是冰上芭蕾,那短道速滑就是速度与力量的较量,一如冰雪世界的疾风。
陈谞晅(拼音,xū xuān)是幸运的。2020年全球体坛赛事受冠病危机影响,绝大部分赛事3月初停摆至今,但他得以在今年1月代表新加坡参加瑞士洛桑冬季青年奥运会,检验2019年他在韩国刻苦训练一年的成绩。他当时在500米小组赛排名第二,晋级次圈(前16),无奈次圈犯规,最终没有排名。此外他也在1000米赛小组赛排名第三,无法晋级次圈。
这是赤道岛国新加坡首次派出代表参加冬青奥。在短道速滑颇有天赋的陈谞晅,上周末早上,一如既往出现在JCube溜冰场,顶着41号头盔练习。头盔号代表运动员的世界排名,在短道速滑比赛中,这个数字就像身份证,会跟随他们整个赛季。
从瑞士结束冬青奥征战不久后,新加坡实施病毒阻断措施,无法在冰上练习,陈谞晅除了在家进行模拟训练,也尝试了许多别的训练方式。
目前仍在修读国际文凭高中课程的他告诉《联合早报》:“疫情让我变得更自律。训练方面我得自律,没有教练陪伴。我也尝试了不同的训练方式,因为我不能上冰场练习,就得在家里做滑冰技术,避免退步。”
即使新加坡已进入阻断措施松绑第二阶段,运动员得以回返训练场,但为了增强体力和耐力,陈谞晅每天仍坚持陆地练习。他与个人教练全利卿时常在全岛各处训练,使用牵引带在陆地上模拟过弯道的动作是其中一个训练项目。
师徒情深不离不弃陈谞晅小时候不爱说话,去托儿所时也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不爱与人互动。父母担心他有自闭症,因此让他接触足球、保龄球、游泳等运动,希望借此让孩子变得开朗。
陈谞晅与滑冰的缘分始于10岁那年。后来为了更加投入滑冰,陈谞晅决定中三时从普通中学转到新加坡体育学校,并在2016年加入国家队。
虽然恩师全利卿在2019年1月离开国家队,但陈谞晅仍追随她学习,并在全利卿的引荐下前往韩国特训一年。
冬季项目对气候和场地的要求严苛,新加坡的赤道气候自然吃亏。陈谞晅父亲表示,全利卿志在推广冬季运动,因此整个2019年都义务担任陈谞晅的个人教练,分毫不收。
来自韩国的全利卿是四次冬奥金牌得主,她对新加坡短道速滑的贡献有目共睹,她培养的我国女将吴琪雁,曾获得2018年平昌冬奥女子1500米的参赛资格,是新加坡史上首位参加冬奥的选手。
陈谞晅今年4月获得新加坡体育学院(SSI)颁发的卓越体育奖学金(SpexScholarship),其中一部分用来支付全利卿的教练费,以感谢她的栽培。
休学一年韩国特训为了参加今年的冬青奥,陈谞晅去年休学一年到韩国釜山特训,期间也到北京、匈牙利等地参赛、受训。父母虽然轮流出国陪伴他,但大部分时间还得独在异乡生活。
清晨4时半醒来,5时热身,6时至8时冰上训练,吃过早饭再做陆地锻练,然后又回到冰上滑冰,日复一日。外人听起来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但对一个内心怀揣奥运梦的选手来说,这是走向梦想的不二法门。
时速50公里感受快感陈谞晅说:“自从有了冬青奥的比赛经验,我知道自己正朝2022年北京冬奥目标前进。与世界顶尖少年选手比拼的经验,不仅鼓舞我的士气,也让我更加努力训练。我会以代表新加坡去冬奥会比赛为荣。”
速滑往往在千分之一秒间决胜负,一个瞬间很可能就决定了比赛最终的走向。稍有一个闪神,选手极可能摔倒,进而牵连后面的人。
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赛圈较少,因此弯道技术起到胜负关键作用。短道速滑有三项个人赛,分别为500米、1000米与1500米。男子和女子组的项目数量一样,只是接力赛的长度不同,男子为5000米,女子则是3000米。
比赛时选手在绕滑赛道彼此追逐,免不了肢体碰撞。临场发挥至关紧要,因为跌倒而遭淘汰的选手不在少数。赛道周边围墙都会架设防护垫保护运动员,选手比赛期间也必须穿戴头盔、手套和护膝等装备。
短道速滑选手所穿戴的左手手套上设有树脂制的护指扣,让选手得以在直线转入弯道时把手置于冰上,将重心放在单脚上过弯。这种滑行技术被称为“扶冰”,是短道速滑的精彩画面之一。
陈谞晅说,短道速滑的乐趣在于自我推动时能感受到时速超过50公里以上的快感。
陈谞晅
生日:2002年9月13日
身高:174公分
体重:65公斤
血型:A
学历:裕廊西小学、瑞士村中学、新加坡体校
兴趣:足球、羽毛球和滑冰
偶像:安贤洙(俄罗斯韩裔滑冰选手)
最爱食物:牛排
如果不滑冰,我会……:专心读书,然后将打羽球作为爱好